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干生产生活的实践,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主要涵盖文学、歌舞、戏曲、技艺、民俗等几大类。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分布广泛目类别众多,代表性的有纳西族东巴画、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朝鲜族农乐舞、傣族泼水节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其中蕴含着极大的文化开发价值。
1.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具有极强的环境属性和地域特色。多为生产实践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写照。其二、以静态保护为主,缺手活性和创造性。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然缺手传承的物质载体,多通过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其传播的渠道不仅闭塞日不稳定极强,缺乏创新机制。其三、小众性和封闭性。不同于流行文化的普适性,它主要为专属的小众群体理解和接受。
2.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现状
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业以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的创意符号与元素、建构科学发展模式为核心目标,通过将少数民族非遗中的文化精华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打造兼具文化与经济价值的工艺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不少非遗文创产业的运营和管理都处在不成熟的探索阶段,一方面自身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和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发展模式与市场定位不清晰,难以将产业成果与市场进行有效转换。面对这种现状,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单位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规范和引导,避免文化资源的浪费。